科学研究

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和习 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贯彻落实西南财经大学第十二次党代 会和《西南财经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的若干意见》 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,根据国家深化教育领域,特别是科研领域综 合改革的意见和要求,结合bat365在线平台实际,提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改革的意见。 

    一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 

    (1)重要意义。改革开放以来,特别是近十年来,学校科研事 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,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,为建设特 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但从总体上看,科研事 业发展与学校发展新定位和新战略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。面对国家深 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及创新创业的新任务,面对大学间竞争更加激 烈的新态势,面对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新要求,必 须通过深化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综合改革,增强战略意识和问题 意识、加强人才梯队及科研团队建设、持续改进科研管理与服务体系, 形成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质量稳定提升的新常态,提升学校科学研究 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。 

    (2)指导思想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贯彻落实学校十二届党代会二次、三次 会议精神,坚持质量导向,深入推进内涵发展,把科研工作置入学校 总体战略的大格局中,不断开拓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事业更加广 阔的发展前景。 

    (3)总体思路。依据学校的新目标和新任务,以巩固基础、质 量优先为出发点,不断激发全校师生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;以改革推 动发展,破除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为突破口; 以创新牵引制度推动,努力实现科研结构调整和科研效率提升为重 点,努力使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与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、师资队伍建 设、国际交流及文化建设的协同在推动学校整体目标实现中发挥更加 积极的作用。力争到 2017 年,建立起适应bat365在线平台战略要求的科学研究 和社会服务新体系,为全面提升学校创新能力,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,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作出更大的贡 献。 

    二、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,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 得突破性进展 

    (4)完善科研管理体制,加强能力建设,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学 术治理体系。健全“统一领导、分级管理、责任到人”的科研管理体 制与模式。集中做好政策制定、宏观指导、协调服务工作;加强治理 能力建设,提高行政效能。优化科研管理工作流程,提高管理科学化 规范化水平。按照学校章程的要求,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 4 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,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在学校治理法制化和科 学化的重要作用,科学界定校院(中心)两级学术组织的定位和职责。 积极谋划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。 

    (5)完善学术平台机制,加强科研“大平台”和学术创新团队 建设,进一步提高学术影响力和可持续性。加强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能力的平台与组织载体建设,努力搭建有利于合作科研的“大平台” 和学术创新团队。加强教育部、省级和校级三级重点研究基地体系建 设,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学科发展前沿,注重质量,突出重大问题导 向,构建起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、结构合理、协调发展的教育部、省 级和校级三级重点研究基地体系。以问题为导向,突出创新能力,培 育和引进学术带头人。探索以重大项目攻关为纽带的“高水平研究团 队”建设新模式,推进创新团队组织形式、制度设计、研究方式和方 法的创新。建立“政策导向、多方参与、持续激励、评价调控”为主 体的基地与团队管理模式和定期评估制度。制定实施《西南财经大学 重点研究基地和学术创新团队管理办法》。 

    (6)完善协同机制,大力推动科研合作协同创新,进一步提升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协同能力。以“协同创新”精神为指导,以重 大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导向,强化校内外、国内外科 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协同,着力构建强强联合、优势互补、深度融合、 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协作机制。充分发挥“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”、“会 计功能拓展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协同创新中心”和“互联网金融创新 及监管协同创新中心”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引力和“先行先试”改革试点的示范作用,积极鼓励和培育多形式多层次的协同创新中 心,着力构建以服务国家、行业和区域战略为导向的多层次协同创新 体系,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中心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。制定实施《西 南财经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》。 

    (7)深度融入国家战略,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。建立健 全科研与智库作用发挥的互动促进机制,瞄准国家和地方经济、社会、 文化发展的重大需求,充分发挥bat365在线平台学科和科研优势,找准切入点, 以坚实的基础理论研究支撑高水平应用研究,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 团作用。扩大学校在财经特别是金融领域,战略研究、政策建言、人 才培养、舆论引导的突出优势。以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研究基地为基 础,以“西财智库”平台建设为重点,探索新型智库组织及管理形式, 组建具有重要影响的智库团队,注重围绕财经领域具有全局性、战略 性的重点、热点、难点问题,及时向党中央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 党委政府提出政策建议,适时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研究观点,引导社 会舆论。加快建设有财经特色特别是金融特色的集社会调查、统计分 析、案例集成为一体的专题数据库和以模拟仿真、实验计算研究为手 段的社会科学实验室。支持学院(研究中心)与国外高水平智库开展 合作研究,举办高层智库论坛。加大智库成果报送力度。建立咨政报 告数据库,定期收集、整理、分析和反馈相关信息,拓宽《西财成果 要报》报送渠道。加强成果发布管理,切实把好政治关和质量关。制 定实施《西南财经大学新型智库建设与管理办法》。 

    (8)建立健全科研与创新创业的互动促进机制,提升社会服务水平。积极创造条件拓展科研成果向行业企业、社会公众、文化产品 等转化的有效路径。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,鼓励教学科研人员与行 业企业开展横向科研合作。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,积 极稳妥地推进西财科技园以及集研究、咨询和推广为一体的综合研究 机构等平台建设,孵化和扶植创新创业企业。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理论 宣讲和大讲堂等活动,有计划地推出一批理论文章、专题评论节目和 普及读物,传播正能量。有计划地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党政、企事 业单位领导干部参与学校研究工作,形成政产学研用之间人才交叉流 动的良好格局。联合地方政府、行业企业,利用北京研究院、西部商 学院的优质资源,打造高端服务品牌。制定实施《西南财经大学社会 服务建设与管理办法》。 

    (9)以质量与创新为导向,着力推进科研评价机制的持续改 进。建立多元分类评价体系,不断完善分类评价制度。根据基础 研究、应用研究的特点,建立涵盖科研诚信和学风、创新质量与 贡献、科教融合支撑人才培养、成果普及等内容的综合评价标准。 对科研人员、创新团队、基地、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制定不同评 价标准。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成果共享的评价方式,制订有利于协 同创新的科研合作成果认定办法。借鉴国际国内经验,合理确定 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和重大获奖成果以及高级别学术论文、重 要研究报告等智库成果中非第一署名人的贡献度。试行重大项目 子课题负责人作为一般国家基金项目负责人认定和重大成果及高 级别论文平行认定的方式。改变单纯以论文为主的评价方式,将 7 科技创新成果、咨询报告、专家建议、普及读物、文艺作品、翻 译类成果、新媒体作品等成果纳入评价体系。建立同行评价与社 会评价相协调的综合考评体系,将自我评价、同行评价和第三方 评价相结合,推进科研评价与学科评审、人才培养、机构评定、 课题立项、成果评奖等方面的综合改革。试行以国家基金项目和 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教师技术职称职务晋升和研究生导师资格聘 任的前置条件,形成促进教师高水平科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。在 教师技术职称职务评聘和导师资格聘任中探索实施代表作评价制 度。探索多元化科研成果在岗位考核、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晋升、 导师资格聘任和科研奖励中的作用和组合运用标准。修订实施《西 南财经大学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成果认定标准及奖励办法》。 

    (10)完善工作协作机制,促进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、 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契合,提升科学研究对学校整体战 略的服务能力。在科研项目培育、建设和成果运用中,优先支持与学 科建设、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功能高度契合的科研活动,切实 提升科研对学科建设、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撑能力。构建优质科研成果 进课堂的机制,鼓励教师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,提升科研反哺 教学能力。积极吸纳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与科研实验室建设,引导学生 特别是博士生、博士后自主开展各类创新性科研活动。坚持“走出去” 和“请进来”相结合,扩大科研国际交流,推进科研国际化,积极鼓 励对外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,加强统筹规划,拓展交流途径,健全合 作机制,有选择、有步骤、有层次地推进优秀科研成果走向世界。加 8 强金融领域的全球性重大问题研究。探索合作建立海外西财学术研究 中心和参与设立国际学术组织,举办创办高层智库论坛和高水平国际 学术会议,发出西财声音。 

    (11)增强谋划意识,提升管理水平。切实增强谋划和服务意 识,创新管理方式方法,完善管理流程,提升管理质量水平。完善科 研规划、评审立项制度。围绕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确定科研项目 选题,对校内科研项目采取招标和定向委托相结合的立项模式,进一 步提高项目设置的针对性、实用性。完善国家课题预申报评审制度, 提高项目申报的质量水平。强化绩效管理,以提升研究质量和实际效 果为目标,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和跟踪服务。优化科研资源配置,加 强科研经费监管和审计。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方式方法,制定科研项目 间接费和结余经费管理相关办法,修订《西南财经大学科研经费管理 办法(2013 版)》。强化科研国家基金项目管理,修订《西南财经大学 科研项目管理办法(2013 版)》。

     (12) 完善学术资源保障机制,提升学术服务能力。抓住“互联 网+”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发展机遇,加快信息化、电子化、 数字化高度集成的有金融特色的图书馆建设。瞄准重点学科、基地和 团队建立一批研究型文献资源分中心,提高文献保障能力。以建立现 代企业为目标,打造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高端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社, 出版一批体现财经特色的高品质的高校教材、学术著作及大众读物。 持续提升《经济学家》和《财经科学》的学术影响力。以新机制办好 《Financial Innovation》英文期刊。 

    (13)树立优良学风,加强积极科研、诚信科研、创新科研氛围 营造的体制机制建设。切实加强学术诚信和学风建设,营造尊重创新、 宽容失败、尊重差异、包容多样、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。从文化和制 度层面入手,加强学术诚信建设,培养良好的学术传统。将诚信教育 纳入教师职业培训和科研考核体系,为提升科学道德水准打牢基础。 严格遵守学术规范,完善学术管理,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。 

    三、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,形成深化科研领域综合改革的 整体合力 

    (14)加强组织领导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,各学院(中心)要 研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,并认真组织实施。加强科研机构、新型智库 机构和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建设。强化科学研究的政治意识、责任意识 和阵地意识,不断加强科研领域意识形态管理。 

    (15)完善配套政策。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,建立稳定的科 研经费投入机制,不断增加经费投入。学校根据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的实际需要,在研究生招生、人员聘用、项目支持、经费使用、科研 活动安排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。完善激励机制,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 秀团队、优秀人才、优秀成果加大奖励和宣传力度。